■文/沈伯素
迎着粥香,我来到小街粥店,正有两位老奶奶在购粥,其中一位问:“还有绿豆粥吗?”店主大妈回答:“夏天过了,我们不做绿豆粥了,有红豆粥。”
一问一答,令我十分惊奇:小小粥店,学问真不少,还讲究时令!我探首细看,原来,店眉上还写有小米粥、菜包等等,真想得周到!我是来买菜粥的。小街粥店的菜粥,除与青菜共煮,还掺有花生米、黄豆、地瓜、胡萝卜等,因为熬的时间充足,粥里物物相融,稠而匀,和而柔,香气四溢。不用说,照老规矩,我买了一搪瓷盆。
我与小街粥店的接触有了历史。还是十多年前,医院住院,食欲全无,几餐粒米不进,家人从小街粥店买来一碗菜粥,就是前面说的那种。我一看,红黄绿白,色彩柔和,不稀不干,一下便来了食欲!一勺进嘴,又软又糥,香香的,柔柔的,那味道,反正,没的说!这下,那小街粥店就进入了我的记忆!
小街夹在大西路和中山路之间,与穿城古运河垂直相交,名叫“新马路”,因其既不宽阔又欠平整,早先市面不够繁荣时称其“马路”犹可,如今条条马路宽敞平整,这美其名为“新”的小马路,也就只能称为“小街”了。我之心里总有它,正是因为有那家粥店,使它充溢着阵阵粥香。
我是离不开粥的人,这是自幼养成的饮食习惯。年幼时,我的故乡农家,物资贫乏,几乎户户每天两稀一干,早晚一般只能喝粥。习惯成自然,就似乎没粥不能生活。记得早年我在青海工作,一次生病,几天不思饮食,只想吃点白粥。哪知单位那位青海籍炊事员不知何为白粥,三番五次都做成了“泡饭”。我说要多熬些时间,他却说,水都开过两次了!这令我伤心得差点流泪!粥啊粥,你是我的命!
视粥如命其实何止是我,它本来就救过无数人的命。记得小时候,乞丐上门,要求都不高,多是这般乞求:“做做好事,给一口粥喝喝吧。”再说,旧时遇灾荒,多有施粥的。宝华山隆昌寺的见月大和尚,就曾在康熙年间的一次灾荒用粥救活过上万饥民!
救命的粥,并非专利困顿的人,它还有补肾益精、美容养颜、益寿延年的功效。细查粥的历史,它甚至拥有十分高尚的身份:既是中国的“招牌饮食”,也曾享誉为“第一补品”。《周书》说:“黄帝始,烹谷为粥。”《本草纲目》为它存照:“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郑板桥,他就把熬粥、啜粥看成是人生一乐。古代名人如苏轼、陆游更都写过极力推荐食粥养生的诗作,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说到养生,据说曾有一个调查报告披露:南通百岁老人中,多数都有一个爱喝粥的习惯。我还发现,小街粥店的顾客越来越多,最近,小店门里门外又增添了一些小桌小凳,每次去都能看到桌边坐有客人,那些顾客,大概不都是缺钱,而是求来暖心,或求美容、延年的吧?
我住将军巷,每每想到上述这些,便觉小街粥香强劲地吸引着我,使我食粥的爱好愈加浓烈和坚定。去小街买粥,需走里把多路,有时还甘冒炎热和风寒,却均不厌其烦。这当中很难说没有上述关于粥的种种佳话的影响。特别是,粥很便宜,小街粥店的一大勺香粥才一元五,一餐足够!它最最适应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粥是抚慰人心的一种爱物。有粥喝,心里就滋润。喝粥时,自然就有了那份温情,那份平淡。一碗捧在手,就有了对过去打磨日子的追忆,增添了对眼下日子的珍惜。尤其还想:我能活到耄耋之年,是否与爱粥有关呢?
作者自述
沈伯素一个闲得总喜欢找事的耄耋老人。尤其喜欢静下心来想想远远近近的事,每有所得,便欣然命笔。所写的东西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章。每有发表,兴奋得几至忘食。
来源:京江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