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叫豆芽,雅称银条

上小学时,有一同学个矮体瘦,大家叫他“豆芽菜”。数月前,同学聚会,我见他已是个高体壮,让我吃惊不小,岁月真是个魔术师,改变了一个人的形象。

人可如豆芽,但豆芽如人就不妥了。据有经验者说,又胖又高的豆芽,有不少是用含有化学成分的营养液所发的速成豆芽,食用过多会损害健康。所以不能“以貌取芽”,纤瘦的豆芽,如《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其貌不扬,善良靠谱。

此般拟人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放在古代,古人不会同意我的观点,在他们眼里,豆芽很美,这无可非议,古代绝少有化学添加剂,天蓝水清地净,发的豆芽自然好。明人陈嶷专门写过《豆芽菜赋》,他在里面形容豆芽“冰肌玉质”,“宛讶白龙之须,仿佛春蚕之蛰”。这一篇美文,是陈嶷考试时所作,他凭借此文一举夺魁,官拜浙江道御史。

在《豆芽菜赋》中,陈嶷还提到豆芽“物美而价轻”,是明代很亲民的食材。而在南宋,豆芽给人们带来的却不仅是口舌之美,而是赏心悦目之美,时人陈元靓《岁时广记》载,“以水渍绿豆或豌豆,日一二回易水,芽渐长,至五六寸许,其苗能自立,则置小盆中,至乞巧,可长尺许,谓之生花盆儿。”

豆芽之豆,最初来自黑豆,这是东汉《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的,这亦佐证了豆芽的悠久历史。现今的豆芽之豆,以绿豆和黄豆为主。发豆芽不难,以前我外婆在世就经常在家发豆芽,面盆里衬一层布,放入浸泡后的豆子,再盖上一层布,使之不见光,接着浇上水,每天早晚换水,五天左右豆子就变身豆芽了。外婆经常所做的是豆芽炒韭菜,条条白丝堆叠在草丛中,周边点缀着红椒丝,盘中一派春光,顺带着香气,夹食一筷到嘴里,又是脆生生的劲爽之感。

在家发豆芽的,不止我外婆,老作家刘庆邦在散文《豆芽说,要创造生活》写了用故乡的黄豆发豆芽的事情,他写到,“我宁可不吃,也不愿到市场上买黄豆芽儿。只有我用老家的黄豆和清水生出的豆芽儿,吃起来才有豆芽儿味儿,才有家乡味儿,心里才踏实。”刘老坚持不吃市面的豆芽,犹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这是游子对故乡精神层面的坚守。

按我个人喜好,我偏爱于绿豆芽,相较于黄豆芽,其更为纤嫩,豆腥味也淡些。绿豆芽适合单炒,也适合做辅菜,比如水煮肉片,就可用绿豆芽陪衬,能消解油腻。近来在一高档食府看到“熘银条”的菜,不解,点菜后,方知是绿豆芽去除须根和顶部两片子叶,留中间白茎清炒而成,因其菜名大有诗意,故菜价大有水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美食文章,请观阅拙作《人间滋味,温暖可期》,当当、京东、淘宝天猫、苏宁易购、拼多多等各大平台均有售卖~~~

李敬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shens.com/afhzz/1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