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仁绿豆粥
七/月/药/膳
“民以食为天”,中国五千年历史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并与中医药核心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中医药膳食疗。伊伊商汤时期的宰相,创烹了“鹄乌之羹”,发明了调和五味的汤羹火烧水煮方法,烹制的“紫苏鱼片”,是最早应用中药紫苏制做的药膳菜。
一、什么是药膳
药膳在《中医药膳学》定义为:“对人体既有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又具有医疗效果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用食品”。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合理膳食”身居首位。
二、药膳的历史渊源
《淮南子》记载的“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
《黄帝内经》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中医药膳最初形成于秦汉以后,成熟于唐宋。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载药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都是药食兼用的中药。张仲景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在治疗上配合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为中医药膳奠定了理论基础。
《备急千金要方》设“食治”专篇,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
《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以粥、羹、饼、茶等剂型出现。
《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以预防疾病。
明清中医药膳学更加完善,《本草纲目》中仅谷、菜、果三部就收有多种,其中专列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禁忌等。
三、食用药膳的注意事项
药膳的食疗养生作用促使人体从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既可佐食,又可防病治病,味鲜、色美、气香,在享受美食过程中达到滋补、健身、祛病的目的,值得推广。
但也要注意,药膳需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施膳,故食用药膳时不可一概而论之,如火气旺、体质强壮之人则不宜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就说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说明辨证施膳的重要性,选用合适的饮食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四、七月药膳
七月份是夏季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包含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进入三伏天,此时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人体受到湿热气候影响,易出现中暑、心脏病、皮肤病和胃肠病等。此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天人相应”,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规律养生保健、防治疾病,可以减少时令病的发生,对控制慢性病,养生延年有积极的意义。防暑降温是此时度夏的重要事项,绿豆及薏仁在中医里有利尿、改善水肿的效果;薏仁绿豆粥具有健脾利湿,止泻排脓之功效。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利水消肿、促进排便、降血脂和保护肝脏的功效。粥品本身可能会因为没有调味而觉得口感较差,此时可添加一些甜味利增加甜味,不过一般的冰糖或蜂蜜调节口味。
(一)组成
薏米克绿豆克蜂蜜或冰糖适量(依个人口味)
(二)具体做法
1.薏米用清水洗净,浸泡2个小时;
2.绿豆洗净浸泡半个小时;
3.将泡好的薏米放在火上,加足量的水,大火煮20分钟;
4.加入浸泡好的绿豆,大火煮开;
5.用漏勺撇去浮沫;
6.中火煮半个小时;
7.(加冰糖)煮至薏米软烂,粥浓稠即可。
根据个人口味,不喜冰糖,喜欢加入蜂蜜的,可在待煮烂的粥将至40度左右加入蜂蜜。
(三)现代研究
薏苡仁:除了在传统中药理论中有良好的祛湿利水效果外,也能治疗多种癌症、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还能增强免疫、调节肠道菌群,也可作为药膳辅助疾病的治疗。绿豆:具有抗菌、抑菌,降血脂,抗肿瘤和解毒作用,另外还具有增进食欲作用。冰糖:冰糖能补充体内水分和糖分,具有补充体液、供给能量、补充血糖、强心利尿、解毒等作用。END
策划、审核
朱文张卫
供稿
治未病科
排版
刘沛菁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