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代代相传。而在饱腹之余,人们一直讲究食色味全,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方都形成了享有盛名的独特美食。在淮河两岸,四季分明的淮南,有一句谚语“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里不仅物产资源丰富,还有着一道让家乡人念念不忘的传统美食——绿豆圆子。
淮南地区生产的绿豆圆子众多,“淮畔良品”芦村湾绿豆圆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架河镇老架河街的芦村湾绿豆圆子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年间,当地人的担子一头是个带炭炉的砂锅,锅中热汤里煮着黄豆芽,锅周围是一圈连在担子上的木板,上面放着许多调料小罐,装有酱油、精盐、味精、辣椒油、胡椒面、青蒜末(或芫荽末);担子的另一头放有碗筷和圆圆的油炸绿豆圆子、三角形的炸豆腐块。顾客食用时,在碗内放上十几个圆子,有的再多加上几块炸豆腐,加好调料,浇上滚开的热汤,最后放上一筷子黄豆芽,汤上漂着鲜红的辣椒油、嫩绿的青蒜末,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动,就着自带的锅饼或饼子,让人常常吃得满头大汗,顿呼“实乃人间美味啊!”
绿豆圆子是一道地道的传统小吃,制做绿豆圆的主料是绿豆糁。精选当年上等优质绿豆,石磨拉瓣,浸泡3-4个小时,木拐去皮,漂淘去皮后,留下金烂闪亮的绿豆瓣,沥水后再上拐磨,水磨成刚有手感的小粒豆糁。糁的颗粒大小,决定着绿豆圆酥脆程度的十之七八,也决定着成品后的烹煮时间。芦村湾绿豆圆子可以像方便面一样,开水冲泡八分钟随时即食。主料绿豆面,配料花生、豆芽、调料,上油锅炸成丸子,放入调好味的热汤里泡开,特点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目前,芦村湾生态有限公司的绿豆圆子已经获得“淮畔良品”称号,且远销上海、合肥等地。
芦村湾生态有限公司创建于年,于年年底投产,厂址位于架河镇老架河街,占地㎡,投资规模万元。建有蒸煮、发酵、炒制、炸制、腌制等14个车间,提供就业40余人,产品远销国内外,年产值余万元。
芦村湾系架河于明、清时期的古地名,公司于年注册了芦村湾商标。公司主要产品有:芦村湾绿豆圆子、馓子、西瓜酱、神仙豆、糯米酒等近二十种系列传统美食及精美礼盒,产品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风格古朴。
芦村湾的炸货中,除了绿豆圆子,还另有绝活——那就是方圆百里名闻遐迩的贡品馓子。
初次见到芦村湾贡品馓子,被它的“细、均、亮”惊呆了。市场上也见过诸多馓子,但有这等漂亮条型的还是初次见到。因为选用芦村湾优质小麦头道精粉,加之几代钻研的祖传手艺,把馓子做得细如发丝,根根匀称,大有飘逸之感。因为芦村湾炒酱需要熬炼豆油,所以他们将这两组的生产用油完美结合,用炸了馓子的油来炒酱。所以芦村湾馓子的用油永远只用一次,永远是头茬油。新油炸出的绿豆圆子和馓子,无焦烟、无丙烯酰胺致癌物质,是炸货中最理想的用油,炸出的成品轻亮金黄,香酥蹦脆。
说起芦村湾贡品馓子,芦村湾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若愚讲述了一个传说。
相传明初,朱元璋广揽人才。一日,梦中遇神人指引,言其老家凤阳沿淮河上行一百里处,将有七十二把伞出现(高级官员的伞盖),即暗派钦差前往寻访人才。寻至寿州城北黄桥湾所属的芦村湾时,发现盐运史王选的家乡(今淮南架河王圩)办一齐王学堂,数十名学子学识见识非凡。钦差悟到所寻人才即在此间。但王选官居外地,尽管担当肥缺却平日清廉,家中并不富阔,家人未给钦差备得厚礼,只从老街拐购来土特产馓子送与钦差。钦差不悦,遂将选才之事打压一边,只把馓子呈送皇上,言报其间并无奇才,只是老街拐有一馓子作坊,每天只炸九九八十一把,为给子孙留下一成生意,后改为八九七十二把多一把不做。皇上看着黄亮剔透的金丝馓子,甚是嘴馋,随即尝上一根,香、酥、脆极佳,大赞神赐美食,即着王选每月送来家乡馓子。后行成月例,赐名芦村湾贡馓。
王若愚说,虽说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做馓子,但一家一户几斤十几斤的制作和企业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他们的生产流程是取面粉放至和面机内并加入水进行和面。面和好后静置3小时。将醒好的面放置工作案继续揉搓,把面揉搓成直径1.5厘米的长条形,一圈一圈盘成圆形放在盆中(盆中加入没过面条的大豆油)。再搓成圆条状后放在盆内静置2小时,静置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入热油进行加温(温度不可超过35摄氏度)。醒好的面条再次在工作案上揉搓,将面揉搓成直径2毫米的长条形,用专用筷子捆成形。油炸锅倒入大豆油加热至摄氏度,将成型的面条放入锅中炸4-5分钟,炸至金黄即可出锅。出锅后放在包装工作案放凉,装袋,封口。
当前,“淮畔良品”芦村湾绿豆圆子远销合肥、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淮河岸边的香醇已飘进大都市。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钧李严摄影报道
责编童飞飞
初审孙继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