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段落-----
第六讲婚嫁礼仪篇
黄昏时,由新郎亲自前去新娘家迎接新娘。亲迎时,要由父亲发出命令并进行教导后,新郎才能出发。出发时,新郎乘漆车,随从乘两辆副车,并给新娘准备一辆,其规格与新郎的相同,但有帷幕。到了女家,新娘的父亲在门外迎新郎,并行三揖三让礼来引导其进门。这时,新娘已经打扮停当,由母亲及陪嫁们陪着,面朝南站立。新郎入室后,向岳父行再拜叩首礼,然后出门,新娘跟从。此时,父亲在祚阶上送别女儿,并嘱咐说,一定要恭敬从事,什么时候都不能违背夫君的命令。母亲则将带子围在女儿身上,结好佩巾,将父亲的话再嘱咐一次。庶母送到门外,将盛佩巾的小囊佩戴在新娘身上,并重申父母之命:恭恭敬敬地听从你父母的话,白天黑夜都不要有过错,经常看看这个盛佩巾的小囊,就不会忘记父母的告诫了。
接着,新娘跟在新郎后边从西边的台阶下堂。出家门后,新娘上车,新郎则亲自驾车,在车轮转了三圈后,新郎下车。之所以如此,是要表示迎亲的车是由新郎亲自启动的。此外,根据当时的习俗,新郎的父母要第二天才能见新娘,所以新郎必须另外驾一辆车提前赶到家,以便迎接新娘。
各代亲迎礼在流传过程中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节目”。在亲迎前几天,女方家会选择一个吉日进行“安床”仪式,即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完床后,要让小孩子跳床,并吃喜果,古代称为“压床”,有开枝散叶的含义。此外,准新娘在出嫁前的一段时间留在闺房或阁楼之内,一般由闺中姊妹陪伴,暂时摆脱以往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上阁”。到了亲迎当日也就是出嫁的当天,新娘才离开阁楼,俗称“出阁”。
“哭嫁”后来也成为后代亲迎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俗。“哭嫁”,也称为“哭出嫁”“哭轿”等。女子拜别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将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心中肯定会有一些不舍和茫然,于是常常有悄然饮泣,乃至痛哭失声的新娘。这本属于情理之中。另外,在古代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决定的婚姻,女方难免会有不满意之处,要出嫁到一个自己不愿去的地方,也肯定会让她哭泣。但是,这些最初在亲迎礼时哭泣的新娘们肯定想不到,“哭嫁”竟然成了一种习俗,成为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哭嫁”的目的是表现她们与父母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她们对父母的至孝,这与她们最初“哭嫁”的缘由毫不相关。
经过复杂漫长的“六礼”过程,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才正式成立。其实,古代富家子女结婚时,往往严格遵循“六礼”的步骤,但是,普通人家的子女结婚则大多从简。
延伸阅读
宋代亲迎礼中的花轿
花轿,也称为“喜轿”,是古代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它一般装饰华丽,主要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也俗称“大红花轿”。
在北宋之前,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了乘轿的一些禁令,从此轿子在民间也开始使用,并日渐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座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这就是最早的“彩舆”,即花轿。后来人们便把花轿用在了喜庆的结婚礼仪中。
通常,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梳洗打扮结束,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果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娶嫁》里有相关的记述。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是新娘到夫家后的一个仪节,这个仪节可以说是新人从陌生人到夫妇的一个过渡,同时也为了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
黄昏时分,新娘被新郎“亲迎”回家,虽然“婚姻六礼”到此结束,但是,婚礼还没有结束。新郎新娘要进食新婚的第一餐,还要喝新婚的第一杯酒,这就是“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婚礼是“礼之本”。《礼记婚义》中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也就是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是为了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
具体仪节是:新娘到达夫家后,侍者交替为新郎、新娘浇水洗手,赞礼者这时已经为新人安排好了新婚第一餐的馔席。
古人吃饭的习惯和现代有些不同。在那时,饭桌上的食物是每人一份,不共用。可是,婚礼上的第一餐却是例外。
在新郎、新娘的中间摆着三个古代盛肉食的“俎”,其中一个放着几条鱼,另一个放着一只风干的兔子,还有一个放着一份乳猪。这三个俎中的东西是夫妇共同享用的,这就叫“同牢而食”,“牢”是指俎或者俎里的食物。同吃一份食物,这让原本素不相识的男女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迅速提升。
可以看出来,新婚第一餐的饭菜非常简单。不仅如此,进食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侍者将俎中的食物加给他们,夫妇先吃一口饭,再喝一口肉汤,然后再用手指蘸一点酱吃,这个过程被称之为“一饭”。总共要重复三次,即“三饭”,对此的说法是“三饭告饱,食礼完毕”。
吃晚饭,还要进行“三酳”。古人饭后,要用酒漱口,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清洁口腔,另一个是安食。但在婚礼中,“酳”有三次。“三酳”中使用的酒器,前两次是爵,最后一次是卺。所谓“卺”,对剖而成的两半葫芦瓢,夫妇各用一半来喝酒,这一仪节就是“合卺而饮”了。
进餐完毕,侍者便为新婚夫妇铺好卧席,二人脱去礼服,新郎亲手解下新娘许嫁时系上的缨带,同房共寝。
由以上所述《士昏礼》中的婚礼过程可知,先秦的婚礼非常简朴,不仅夫妇成婚的菜肴仅有数品,而且没有庆贺和举乐的仪节。
乐是古代礼仪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喜庆的婚礼中却没有乐呢?《礼记郊特牲》说:“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乐是阳气,奏乐会使新郎新娘心襟荡漾,这与古代强调举止得体、强调女性的阴柔之美不相协调。此外,《礼记郊特牲》中还有“昏礼不贺,人之序也”的说法,也就是说,婚礼是异性宗族繁衍之礼,家家都有,人人必经,因此不必举乐。
对于婚礼不举乐的缘由,《礼记曾子问》中则有另外一种说法:“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这即是说,妇家因女儿出嫁而离别,父母处于思念之中,无心举乐;而夫家则将因娶新妇而取代年老的母亲在家中的地位,不免哀戚,也无心举乐。
无论是哪一种理由,古代的婚礼都在一种简朴而宁静的氛围中度过,这更能使新婚的男女双方以一种恭谨、庄严的心来对待即将而来的生活的巨大变化。
延伸阅读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在后代的演绎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是周代婚礼的仪节,这一仪节在宋代以后,演绎成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现代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闹洞房”。“闹洞房”时有一个几乎必不可少的节目,即让新郎、新娘一起咬一颗用线悬挂着的糖,或者苹果,这其实也是“共牢而食,合卺而饮”的遗风流俗,为了表示夫妇从此结为一体。
拜见舅姑,终成新妇
“拜见舅姑”是古代婚礼的一个重要仪节,只有通过这一仪节,新娘才完成了成妇之礼,才得到了新郎家的彻底认可,也往往意味着家庭主持大权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