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手艺设计艺术“潮玩”、以创意焕彩老物件,非遗创作结合社会热点、非遗搭载直播频登热榜……近年来,非遗越来越年轻了,非遗品牌也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认可,很多年轻人开始从事非遗事业,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非遗与青年,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开启“双向奔赴”,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既守住初心,也敢于创新,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无限生机。
创造更多新形象
冰心先生曾在《“面人郎”访问记》里详细描述了郎绍安作品的逼真细腻:“大拇指头大小的风筝、黄豆大小的花脸面具、绿豆大小的空钟、半个米粒大小的小白鸭子、小米大小的糖球……我真不知他是怎么捏的,会捏得这么小,这么可爱!”
郎绍安是国家级非遗面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的祖父。“95后”的郎佳子彧受家庭熏陶,3岁开始接触面人,13岁就熟练掌握了面塑技艺,大学期间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热点的面塑作品,毕业后还开设自媒体账号传播面塑文化。如今,这位年轻的传承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用作品把“面人郎”这个品牌发扬光大。
用新形式展现老手艺,创作符合当代生活的作品,用年轻人的话语讲好非遗故事,这是郎佳子彧一直以来的传承信念和行动指引。因为有新闻传播和艺术的知识积淀,郎佳子彧总能找到传统技艺与时代热点的结合点,也能以更快的速度呼应热点。无论是《巾帼》等致敬医护工作者的作品,还是“冰墩墩”等奥运吉祥物造型,他大胆尝试,将国画的表现力融入面塑,并做出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转变。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需要研究传统、了解传统,这是创新的根基。而作为青年,我们则要感知年轻人面对传统的心态。”郎佳子彧说。这几年,他还发现了一个现象,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10后”,更喜欢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郎佳子彧在打造IP、深入市场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的是传播“面人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他会在视频中将历史娓娓道来,会用“互联网+”的思维,讲解传统技艺,一点点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在认认真真做好传承的基础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