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婆婆和她的ldquo南正街绿豆稀

点击

上方文字

  

老同事们大都是讨论自己老店、老冰棒厂的前途和自己生计问题。那个年代大家心里没有市场意识,没有及时捕捉顾客的需求,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潮流意识,议论纷纷,却不知如何是好。

老冰厂的骨干师傅被私人冰厂请去当厂长,一样的技术,一样的人才,但复制不出当年的味道。大家寻思,应该是设备的问题,也与制作方法、配方分不开。大家一边观望骨干师傅的前景,一边期待着冰厂能复工。   

(二)绿豆稀的推广

蘑菇亭花鸟店确实是个好平台,我婆婆守在蘑菇亭花鸟店,与多年老同事保持着热络的联系。大家同舟共济,毫无保留地互相交流技术。爱学习的陈班,记下了所有老师傅的绝活技术和要领。

在漫长的等待后,不得不接受现实:再无南正街冰棒厂,再无南正街绿豆冰棒、香蕉冰棒、牛奶冰棒、娃娃头……这是几代人的伤感,更是当年这些冰厂工人的心痛。老同事们不得不选择了自营,拿出自己的拿手手艺,不管开店也好,摆摊也好。

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卖绿豆稀,这是大家最最怀念的。

婆婆在绿豆冰棒车间生产线上工作了近二十年直到退休的,豆绿稀也是她们熬制,这技术在厂里有几位师傅都知道,大家也亳无保留地将技术要点告诉自谋出路的同事。

于是乎,围着冰捧厂附近,出现了标着“正宗南正街绿豆稀”大大小小的推车。确实没错,都是本厂下岗工人制作,与冰厂有“直亲关系”

蘑菇亭老同事聚会时,大家私下还是做了比较,味道是比寻常人家熬制要好吃很多,但没有原来厂里出来的那味道呢!大家也猜想应该是跟绿豆冰棒一样,是离开了厂里设备达不到效果。熬制绿豆稀是做绿豆冰棒未成模的浆,属于一体。

老厂人自主创业卖绿豆稀,生意也都还不错,能养家糊口,所以大家也不再纠结是否原汁原味的感觉。

那些年,其他单位下岗工人越来越多,跟样买绿豆稀的越来越多。这时,绿豆稀就出现在炸油条油饼的小摊上,与豆腐脑并摆放了,从这一刻开始,它再也不是南正街冷饮厅的高大上饮品了。

(三)陈班不忘初心

婆婆陈班在老同事们眼中,属于有经济头脑的人物,人又精致,能说会道,老同事一直鼓励希望婆婆开家巴陵面馆。

婆婆和公公感情特别好,两人都是做饮食行业的,也一起在岳州饭店同事过,我婆婆的婆婆也曾在岳阳国营单位做白案师傅,也是大家所说的饮食世家,大家庭里话题集中,行动合手,没事的就在厨房里做点心,大家庭其乐融融。

然而,我婆婆最恋恋不舍的是绿豆稀,对市面上出品的绿豆稀并不满意,自己做的口味虽说有七成像,总没有以前厂里出品的韵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婆婆是绿豆冰棒制作车间的班长,生产一线,她亲力亲为,熟悉每个细小流程,一个流水线上全靠她工作仔细负责,带班解决问题。

为老厂绿豆稀的口感问题,婆婆还跟配料车间的邱师傅讨论过。同事们劝我婆婆说:以前单位是用蒸汽等设备,我们不可能做出来的。

婆婆不为所动,一直思考蒸汽锅换家用锅,绿豆与水的比例,蒸汽锅锅体的温度太高,家用锅怎样恒温入绿豆,没有冰棒横型绿豆稀该如何存放……各种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婆婆终于用高压锅制作出了与原厂接近百分百口味的绿豆稀。当年老同事们都来品尝,一致认可通过,婆婆这才高兴地笑了。

(四)我们家的“正宗南正街绿豆稀”

婆婆的手艺与精神挽留住了即将消失的南正街绿豆稀正宗口味。婆婆当即在金三角夜宵区租了个门面,让子女开冷饮厅。那年是年,钱还很值钱,门面费月租金高达三千元,还只是淡季。

那时很多同事不能理解,现在想起来这是婆婆的自信,相信冰厂的老字号招牌,老口味!开张后,生意很好,“正宗南正街绿豆稀口味”,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慕名而来。

年我们又在国大“莱特”附近开了家冷饮厅,当年也是冷饮厅遍地开花竞争非常大,我由于选址不当,被别人左右夹攻,两边各开了一家冷饮厅,自己店开在正中间。当时我都气馁了,婆婆这时依然还有那气魄鼓励我:我们有正宗绿豆稀怕什么!

果然还是应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被夹在中间门面的我,靠过硬的“正宗南正街绿豆稀口味”宾客满座。

记得当时有一家市内大型酒店用盆来买我家绿豆稀。他们回去后研究,厨师也没研究个名堂出来,很多茶楼老板带厨师来品尝想学艺也无果。

记得当时好多演出的明星都慕名光顾,记忆犹新的是岳阳笑星何晶晶一口气吃了几碗还带了一壶回长沙,那时门口追星的人也都跑进来买,我店里的绿豆稀一下子全卖空了。

那时我们也年轻,也爱结交朋友,很多同行与我们套近乎,经常到我们操作间来玩,现在回忆起来其实他们是偷学艺的,幸好婆婆精明,看出我们毕竟太年轻不稳重,也就没有告诉我们制作方法,她的绿豆稀永远在自家厨房制作,宁愿让小姑子一天帮忙送几趟。

不管生意多好,冷饮行业只能一个季度丰收,还要靠天气吃饭,对冷饮行业来说,下半年是没办法维持,所以只能扩展生意,接着就把店改成了宠物店。

97、98年,绿豆稀热销了一阵,因我们少不更事,没有维护传承本土文化的思想觉悟,随意放弃了。

(五)绿豆稀、红米粥、莲子粥……百粥开花

我们在国大的冷饮厅曾达到了一碗难求的销售状态,更多人来模仿,南正街绿豆稀再一次面临推广销售,被一批不是原冰厂职工的商户挂牌出售,可这一次就越走越远了,各种红米粥白米粥黑米粥莲子粥花样百出。

后来有人找到婆婆要她提供货源,或者出钱来学技术,婆婆拒绝了,大家不理解送上门的钱怎么不要,婆婆只笑笑不回答。

哥哥后来在广州做手机生意,生意比较清淡。足不出户的婆婆收拾好工具,前往广州给哥哥嫂子做工作,希望他们改行做冷饮或开面馆,婆婆要手把手教他们夫妻俩。可婆婆还是没说服他们。

婆婆为了更进一步说服儿子,自己起了个小摊,摆起了绿豆稀,门面在厂区,人流量也行。婆婆从广州回来后高兴地告许我们她的绿豆稀在广州好畅销!同比广州绿豆沙,我们的原材料更有味道更吸引人。其实我婆婆南下广州时,就自信地认定了会畅销,这是对当年南正街冰棒畅销历史的自信。

哥嫂因怕婆婆劳作辛苦,没几日把婆婆送回了岳阳。前些年婆婆还在念念碎碎地跟我们说过,还是想要开间面馆,带上绿豆稀,但她又欲言而止。毕竟岁月不饶人,年岁也大,三子女没一人愿意做这行了。

婆婆没有仗着是冰厂老人将绿豆稀授艺,也没有给别人加工,但遇到打着“南正街正宗绿豆稀”招牌的小摊小店,婆婆也会习惯性地走近拿起一杯摸一下又放回去。现在绿豆稀己经成了一次性杯装早餐饮料,早就不用打南正街旗号了,加了各种各样的红米黑米等等,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也习惯了它和豆浆在一起供大家做选择,搭配包子店。

现在我终于明白,婆婆为什么在家里隔三差五就会煮上一锅绿豆稀,那是她最开心最满足的时刻,自己能保留住原汁原味的南正街绿豆稀是多么自豪。我也明白了当年婆婆不传授、不大量供应,这是因为传承是需要力量,需要用心维护招牌,不能利用老牌做自己的东西,终究这条路是走不远的。婆婆说那些来学艺的人没有这些思想。婆婆说,自己是厂里培养的,对厂里的产品有感情。

婆婆说她在冰厂喜欢别人喊她“陈班”,她高兴别人说:“这是绿豆车间的陈班。”

她喜欢在巴陵面馆下面时,别人都在她锅前排队,不管多忙,别人也都笑嘻嘻地等着。

时代一去不复返,当年最年轻的手艺人也都在含饴弄孙,早已不管市面上手艺的真真假假了。

作者简介∶

王倩,女,巴陵老街韩家湾长大。嫁入先锋路饮食世家李氏家族。现经开区网格员,满天星志愿者。

编审:蒋正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shens.com/afhgx/21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