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让学生更乐于表达,体验书面表达的成就感,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教学时,就可以用多个维度的动态支架,帮助学生跨越隔离带,让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顺利过渡,从而引导学生快乐书写,表达真情实感。笔者通过研读统编教科书体系,寻觅“隐性”思维支架;融合单元整组教学,渗透“显性”表达支架;对标中段习作要求,辅以“弹性”评改支架等多维支架,让学生将观察所得真实记录。让学生在体验习作乐趣的同时,提升习作的能力。
习作教学;多维动态支架;写观察日记
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们经过三年级一年的习作练习,能有意识地留心周围事物,对书面表达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将见闻、感受中有趣的、印象深的内容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部分孩子而言还是有一段的隔离带。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让学生更乐于表达,体验书面表达的成就感,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时,就可以从多个维度的动态支架,帮助学生跨越隔离带让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顺利过渡,从而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下面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写观察日记》为例,谈习作教学中通过多维动态支架的构建,帮助学生纪实观察所得的教学方法。
研读统编教科书体系
寻觅“隐性”思维支架
《写观察日记》是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教材中通过图配文的形式,罗列了“种子发芽”“树叶变色”“月亮变化”“家中小猫”四个场景,要求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记录观察的过程,观察者的想法、心情等。针对这一习作要求,首先对整套教材的习作要素进行一次系统梳理,找准学习根基,明晰学习目标,去寻觅那些“隐性”的思维支架。
(一)综合已有能力,让“根基思维支架”外显
统编教科书在编写中特别注重语文能力螺旋上升式的培养,习作能力的提升亦是如此。对于此次习作中“日记”、“观察”、“变化”等关键要素的训练,在前几册书中就编排了专门的练习,相关习作练习梳理如下表:
1.“观察思维”角度单一,期待进阶
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表1中各项三年级习作内容与要求的呈现,可以了解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会观察事物的变化,会将自己观察后的想法、感受表达出来。只是观察的角度还不是很丰富,观察的内容还不是很细致。
2.“习作思维”表现羸弱,渴望提升
通过表1还可以发现,日记的书写格式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说明有了一定的表达基础,基本能够把观察所得通过文字写清楚,并能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让日记表达真情实感。但是,进行连续多次的观察,并写进日记中,写出事物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通过综合前两册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找准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习作时“观察能力”和“习作能力”的学习基础,让“隐性”的根基思维支架外显,为此次习作练习找准起点。
(二)借力助学系统,让“目标思维支架”外显
统编教科书有着丰富而有力的助学系统,其中“篇章页”和“交流平台”为整个单元的教学指明方向。因此,借“篇章页”和“交流平台”之力,描绘出习作练习的蓝图,实现精准教学与有效学习。
1.“篇章页”为引,聚焦思维重点
作为单元的起始页,“篇章页”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清楚明白地展示出来。《写观察日记》所在的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和“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人文主题统领整个单元,语文要素中更是明确指出了“连续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要点,重在串起一系列的观察所得。
2.“交流平台”作结,揭示思维难点
作为园地的一部分,“交流平台”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系统小结。此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就有“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三个泡泡语聚焦了“细致观察”“一段时间”“眼睛、耳朵、心”等要点,学生读过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到还可以调动其他感官去观察,还可以闻、可以尝、可以摸……为阅读与习作开拓思路。
由此可知,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致力于拉长观察的时间长度与拓宽感官的范围广度,展开一段时间的多维度观察。通过研读助学系统,明晰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习作时的学习蓝图,让“隐性”的目标思维支架外显。
融合单元整组教学
渗透“显性”表达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写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虽然这个单元并不是习作单元,但也可以通过单元整组教学,为习作渗透多样的“显性”表达支架。
(一)建“记录表格”,树“表达立杆”,让观察清晰呈现
表格即是一种可视化交流模式,又是一种组织整理数据的手段。在三年级上册《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习作练习中,课后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梳理杨梅的特点,学生已经有了借助表格来梳理观察所得的经验,表格这样简洁、明了的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在《爬山虎的脚》课后题中的资料袋指出,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它提供了两种记录观察的形式,一种是图文结合,另一种是做表格。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用上表格的形式,去梳理盘点,如下表:
通过表格,爬山虎叶子和爬山虎的脚前后的变化以更加清晰的对比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在习作中构建“记录表格”,从而树起“表达立杆”,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变化,通过细致罗列来对比呈现,清晰、明了。教师也可根据《爬山虎的脚》及其课后的资料袋,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模板,供学生课后记录观察所得,如下表:
(二)绘“分镜头图”,铺“表达横面”,让观察生动表现
电影中的“分镜头剧本”又称“导演剧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分镜头”是动态电影的静态分层呈现,是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叙述形式。在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里,学生们通过备忘录等形式记录观察所得,可以在此次习作中继续用“图文共舞”绘成多个“分镜头”,这样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连续观察。
资料袋提供的记录观察形式,除了表格,另一种就是图文结合的“分镜头式”表达支架。因此,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梳理在课文插图上,如下图:
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从选址到修建两个方面来写,在写修建的过程中也写到了住宅的外部(如上图“分镜头1”所示),住宅的内部(如上图“分镜头2”所示)以及不断修缮的过程。通过这样“分镜头”图文结合的形式,蟋蟀住宅的外部结构极为形象地呈现出来。因此,在习作中绘制“分镜头图”,铺展“表达横面”,帮助学生将观察所得,通过空间位置变化、特点等在图片、照片上标注来呈现,形象、生动。
(三)学“细节描写”,织“表达节点”,让观察细致展现
两篇精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也是很好的学习范例。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日记时,教材就给出了一篇短小的例文,学生会模仿例文的格式去写。此处比安基的《燕子窝》中的日记两篇就十分符合本单元习作中“连续观察”的要求,至少有以下三处可以仿写:
1.仿“连续动作”,将描写细化
因为《燕子窝》是描写燕子筑巢的过程,所以自然有很多连续的动作描写,让原本简洁单调的动作更加丰富。例如:燕子已经不衔泥了,它们往窝里衔干草和绒毛,铺垫子。细致的动作解析,让燕子的动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见,连续动作,将观察描写更细化。例如,学生学习后就会在描写自己如何准备绿豆发芽时,写到了“我先找来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再从一大堆绿豆中挑选出颗粒饱满、颜色鲜亮的十几颗绿豆……最后将杯子摆在阳台上。一系列的动作把准备的过程清晰呈现,将观察描写细化。
2.仿“展开想象”,使描写生动
除此之外,两篇日记中还有多处作者自己的想象,写出了作者的思考,让单纯的写实燕子孵蛋的描写更加生动。例如,不消说它们的窝就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家的大门啊!……说不定他们在吻着这位幸福的女主人呢!……它是不是在焦急的等待屋里的小燕子出世呢?时不时地穿插一句作者的想象,让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更加亲密。例如,学生写到:这些绿豆的根长长短短,好像在比谁长得最快呢……说不定明天一早,我的绿豆宝宝就都发芽了呢。结合观察,将想象融入其中把经历描写得更为生动了。
3.仿“融入感受”,让描写动情
日记一是记事,二就是记录思考和感受,所以在观察日记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让观察所得更加动情。例如,我当初骂雄燕子懒,看来是冤枉它了。“我”的心情随着燕子们的行为而起伏,“我”已经融入到了这个情境之中,这样的观察肯定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们也在写作中,将自己的心情变化带入其中,等待时候每隔几小时去看一次的煎熬,看到豆壳裂开冒出透明小根时候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里行间流淌,真情流露。
因此,在习作中学习例文中“连续动作”、“展开想象”、“融入感受”等细节描写,编织出更加多样的“表达节点”,帮助学生将观察所得细致、动情地展现出来。
对标中段习作要求
辅以“弹性”评改支架
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写作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根据课标要求和本次习作要求,笔者设计了分层的、激励性的多维评价表:
(一)咬定“格式”,立根“日记”
此次习作的评价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