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事,还是古人的饮食依据。
顺应节气时令,食用当季作物,风味最佳,最符合身体所需。
廿四食帖,时令饮食指南。
每年公历6月20至22日之间,进入夏至。在二十四节气当中,夏至排行第九,在夏季里头是第四。古人云: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简单来说,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也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此后太阳开始走回头路,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日减短。中学地理课应该都学过......据说在清代之前,夏至之日全国放假,今人是享受不到的了。图片来自网络/夏至时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夏至白昼虽为最长,但并不是全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积蓄,气温将继续升高,有“夏至不过不热”之说。气温升高,难免心烦,出汗量亦随之增加。夏至饮食要以清热祛暑、增进食欲为主。图片来自网络/夏至与饮食夏至古来有很多食俗,比如民间会靠吃生姜促进消化,防暑度夏,有“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等说法。又由于是时雨水极多,蚊虫繁殖厉害,容易引发肠道疾病,人们会靠吃大蒜大葱消肿去湿。在岭南地区,西瓜和荔枝是解暑止渴的佳品。从前还有吃狗肉的风俗,所谓“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但现在已不提倡吃狗狗,作为岭南人士我也觉得恶心。夏至是麦收之后,不少地方则有吃面的习惯,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冬至饺子夏至面”等说法。北京、山东等地偏好吃凉面,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江苏一带却喜欢烫热的阳春面,是为出汗祛除潮气暑气。也有地方会用麦粉做成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腊肉等进食,俗称“夏至饼”。湖南一带还有“夏至蛋”、“夏至羹”,江苏地区则在夏至吃馄饨,祈求四季安康人团圆,孩子健康。图片来自网络/荔枝、夏至面、夏至饼各地夏至食俗差异甚多,不再一一详述,我推荐一种素来喜爱且寻常易见的食材:绿豆。绿豆,看着就很清凉舒服,味甘性寒,可清热解毒,消暑利水,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屈原在《离骚》当中已有提到,古时候被奉为“神药”,连“古装剧杀人必备良药之一”的砒霜都能化解。图片来自网络/绿豆又因体型细小,绿豆常与芝麻一起作为“小事”的代名词。数年前,港剧《玛嘉烈与大卫之绿豆》风靡一时,便是从同居男女生活的琐碎事儿切入故事,解剖情感,完美诠释出绿豆寓意。剧中运用强迫症一样的构图方式烘托气氛表达情绪,而林保怡、周家怡、潘灿良等老戏骨的表演更是令人回味,还使得我买了原著阅读,中了影视带动图书的营销圈套。图片来自网络/《玛嘉烈与大卫之绿豆》海报说回正题,夏至用绿豆做食材,正是当季,最容易是煮绿豆汤。清暑开胃,老少皆宜。第一步,将绿豆浸泡两分钟后洗净沥干。第二步,将绿豆倒入锅中,加入清水大火煮开后,继续保持用大火煮两分钟,关火即可饮用。图片来自网络/绿豆汤如果不怕麻烦,更可以做成绿豆沙。一,将绿豆洗干净,冷水浸泡(超6小时为佳)。二,使用较厚的锅大火煮绿豆5到10分钟(水量是绿豆的1.5到2倍),为防止变糊,要不断搅拌,并用勺子舀掉所有飘起来的绿豆壳。三,煮滚以后改为中火煮30到40分钟,锅盖半掩,期间仍要适时搅拌,煮到绿豆起沙且不再有绿豆壳,就可放糖。(一般用红糖,绿豆是糖量的4倍,按自家口味为准)四,调味完毕后,开大火再煮3到5分钟就可起锅,将绿豆沙捞起放凉甚至冷藏。这是广东绿豆沙最简单的做法,传统配料还有海带、陈皮、臭草、桂花、薄荷等等,或增香,或丰富食材,都可在第二步时添加,每家店每户人的配方和分量都不相同。图片来自网络/绿豆沙绿豆清热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两者功效略有不同,但与绿豆汤相比,我更喜欢绿豆沙,香甜软绵,浓稠细腻,有滋有味。每逢光顾糖水铺,不论是老字号还是不闻一名的街头小店,不论该店有何特别推介,我都会先来一碗冰凉透心的绿豆沙,才再考虑其他品种。绿豆沙是入门级糖水,却最能体现一间糖水铺的底子和功力,也能吃出店家的用料偏好。当然,最有满足感的还是自己动手烹煮。最后还必须提醒大家,绿豆性凉,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长期食用。体质寒凉者、老人小孩、孕妇吃多了会损害肠胃,孕妇还可能有宫寒流产之风险。此外,正在服用中药的人也不能吃绿豆哦。PS:今年夏至又是父亲节(6月21日),快动手做碗绿豆沙孝敬爸爸,但切记不要太冷。预告:下一个节气是小暑。-END-冼沐轩